找到相关内容349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秦代已流行佛教之讨论

    一节,则(2)之解释最  为近似。始皇既求羡门,复禁「不得」,藤田以为始皇思想  是极端物质的,且深信神仙之说,冀现身不死,故与佛教之  理不相容云云。然身登极乐,与神仙不死,祇差一间,藤田  所解,...

    岑仲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1370900.html
  • 试论隋与新罗的“佛教外交”

    「蕃王毕至﹐[慧乘]奉敕  为高昌王曲氏讲金光明﹐吐信清奇﹐闻者叹咽。曲布发于地  ﹐屈乘践焉。」姑勿论高昌王后来到华﹐是否因他深信光明  经﹐但说他曾被一生以辩才知名的慧乘折服﹐接受慧乘灌输  给他...

    黄约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4270924.html
  • 宋代的译经润文官与佛教

    九七】  与夏竦同时润文的王曙也深信释氏。据说他「喜浮图法;斋居蔬  食,泊如也。」【注九八】他曾着《大同论》论三教之兴而辨佛教之  合时,以「齐一变至鲁,鲁一变至道」之理推断释教之顺应潮流。【  注...  宋史说他「深信内典」,当为实录。见《宋史》卷二九  六,页九八八0,本传。  【注七六】:《武夷新集》卷七,「送集贤李学土员外知歙州序」,  页二十上。  三十页  【注七七】:《佛祖统纪》卷...

    黄启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4870930.html
  • 法华三昧之检讨及修学之经过

    二时进坛,随众礼忏,礼竟胡跪  ,观想逆顺十心文曰﹕「……今日对十方佛普贤大师,深信  因果,生重惭愧,生大怖畏,发露忏悔,断相续心,发菩提  心,勤策三业。翻昔重过,随喜凡圣一毫之善。念十方佛有  ...

    张圣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0371069.html
  • 中国禅宗的心性论主张与传统思想背景

    相续,也就因念佛而得成佛了。  中国禅宗的理论主张最重要的是:心性本净,佛性本有,见性成佛。其原始依据来源于达摩的“二入四行”的学说。“二入”指“理入”和“行入”。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,深信众生同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571296.html
  • 禅学悟道与生命实存——蔡日新先生访谈录

    ;禅是一种人类精神,禅宗相信‘本来契机’、‘本性向善’,假使在此附加上什么或舍弃了什么,都会损害种种精神的健全性。”深信含灵皆具平等待清净...

    蔡日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3771420.html
  • 僧史所载中国沙门坚守淫戒的一些实例

    于今绝矣﹗度既志怀匪石,苕华感悟,亦起深信  。   283页  比丘尼传(大正二○六三)卷三建福寺智胜尼传略云﹕   智胜(四二七~四九二),本姓徐,长安人也,  寓居会稽...

    曹仕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05871703.html
  • 西方文化系列讲座之科学、宗教和哲学的关系

    立足之地,完全仰承宗教之鼻息。比如说,关于宇宙,科学毫无疑问地赞同“地心说“,因为它符合宗教的教条啊。中世纪的科学已经把经验完全抛开,靠推理和演算得出的结论,如果是符合神学,那就更叫人深信不疑。而所谓...

    赵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11071734.html
  • 法国梅村:佛教对21世纪的响应:西方弘法经验谈

    包括音乐家、雕塑家、画家、 作家等。师父深信艺术是非常有效的沟通方法,比语言更有力传达讯息。他教导艺术家们要 学习停下来,放松休息及深入观察,才可有负责任的艺术创作。艺术可以很有...

    梅村 ( 梅村国际坐禅中心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1073299.html
  • 张元隆:佛法的安心之道——佛法运用于管理与谘商之探讨

    可以理解无常的道理,但是在心理上却对无常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厌恶感。人们想要的是常、是永恒、是期待永远不变的安全感。大部分人深信可以掌控外境,可以得到常,于是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去加强那份来抵挡无常、抵挡不可意...

    张元隆 ( 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2473334.html